OCIN 2021丨汪阳教授:聚焦前沿介入技术,勇攀医学新高峰
>>点击图片进入OCIN专区,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OCIN2021近日在上海盛大召开,大会期间,脑医汇-神介资讯特约记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副教授在会场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汪阳教授进行了专访。欢迎大家观看、阅读!
神介资讯-张颖影副教授:
尊敬的汪阳主任,欢迎您来到OCIN2021采访间。此次OCIN会议上,东方脑血管病创新俱乐部于今天成立。您的中心也是走在创新前沿。最近您们在使用机器人做神经介入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想就此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汪阳教授
以前谈到创新是大家想创新,但是不知道如何创新,也缺乏这样的路径或途径。最近这一两年,国家、政府和医院层面都大力鼓励创新。比如朝阳医院应该说是全国第一家,其实我们一开始也有些担心,包括我们的原创李佑祥主任团队,都有些担心医院会不会批这种研究。但是一旦上升到伦理层面后,只要材料手续是齐备的,医院还是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我们开展这样的临床研究。实际上,我们对于临床研究一开始也没有底,担心是否有其他问题,包括安全性和实用性问题。但一步步走来,我们发现中国人自己做的东西与国外的相比,确确实实,差距在缩小,甚至在有些方面我们还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应该说,整体的社会环境和医院环境都是鼓励创新的。
我们今天很早就来了,昨天晚上就到了,也是为了参加刘主任的OCI俱乐部的成立大会。今天听到这里的讲课,包括知识产权申请、法律问题的处理以及如何打造创新的团队,我感觉收获良多。其实创新不是这么简单,正如我刚刚所闻,你觉得好不容易获得了一项专利,通过一个创新得到一项专利,但这可能只是开始,更高的峰或者更难的事还在后面。
神介资讯-张颖影副教授:
谈到机器人在神经介入方面的应用,您认为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汪阳教授
对于机器人在神经介入方面的应用,我们一开始就认为造影只是神经介入的入门,但是如果今后想再往前走,不管是颈动脉的治疗还是颅内治疗,我认为不通过入门级,可能后面的路就不好走。所以第一它需要这样的台阶,还必须要跨过这个台阶。
第二,今后在培训方面,国家最近好像刚推出了一个文件,大力支持这种介入的发展,因为它属于微创的方向。我们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也非常明确,会给患者两种方案,一种是微创的,另一种是相对传统的,大部分患者都会选择微创。而且现在费用也低,医保的覆盖范围广,所以病人都会选择微创。那么微创就需要更多合格的医生。医生的培养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依靠患者的数量,哪个单位患者数量多,哪个单位的医生可能手就熟。但是有了机器人,有了人工智能的模拟,就有可能能突破这个瓶颈。不一定单位患者多,医生就厉害。我可能做出充足的模型,能够足够多的进行人工模拟,让他事先能充分积累。这样医生真正在人身上练习时,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如果以前学习曲线是缓慢的攀升,可能可以在短时间拉到一个很陡的曲线。因此第二点是培训,可能是整个机器人,至少在短期内是个很好的方式。
第三,如果要再做一些类似接近心脏的手术,他们的心脏做得很好了,接近心脏的,不管是做这种FFR还是做这些东西,可能最后都会依赖于这个最基本的技术。
汪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健委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OCIN2021 观看路径
脑医汇(原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直播时间:
10月20-24日